查看原文
其他

宋萑:构建教师培养供给侧改革的新三驾马车

编者按


2018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正式颁发。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于2018年2月5日联合举办座谈会,专题学习和研讨。在此次座谈会的基础上,由朱旭东教授主持,形成了本期"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笔谈。

宋萑

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

请输入标题     bcdef

原文发表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年第四期“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笔谈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国培计划’实施的项目模式构建经验、问题及其对策实证研究"(15JJD880005)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推进教师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中小学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师资队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从经济学领域引入的概念,意指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行的改革,涉及经济活动主体、生产要素、要素升级、结构变动、制度变革等一系列供给侧因素。当前我国师资队伍存在不少结构性问题,诸如乡村教师缺乏、音体美等小学科师资不足、男性教师占比低、特教师资短缺等,亟待通过教师培养供给侧改革来系统解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对高质量教育的美好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教育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所谓兴教兴国必先强师,要解决这一主要矛盾,根本在于教师队伍质量的整体提升,在于培养一支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科技变革和教育改革需求的高素质教师,而这又需要从教师培养供给侧改革入手。因此教师培养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

那么教师培养供给侧改革究竟要改什么?怎么改?这就必须要从教师培养供给侧组成和改革路径两个方面来回应,同时这二者也是相辅相成的。若从一般教师培养组织与实践来看,教师培养供给侧涵盖招生、课程、教学、实践、评估、管理、就业等方面,但难免陷于微观化。这里借鉴经济学对供给侧的内涵分析,来考虑教师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的属性,认为教师培养供给侧的主要组成可包括三个方面:结构(如存量、增量)、制度(如简政、放权)与要素(如资本、管理)。相应地,教师培养供给侧改革则需要从结构优化、制度创新和要素升级这三方面构建改革的三驾马车,从而实现教师教育质量持续提升的目标,不断满足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建设需求。

(一) 优化供给结构,调整教师教育布局

在论及教师培养问题时,常常听到教师培养“产能过剩”一词。但实际上,教师培养并非只是“产能过剩”,“产能短缺”现象同样突出,尤其是在高层次、小学科、幼儿园、特教、职教师资培养上, 短板更加明显。因此教师培养供给侧改革不能一味地去产能,而必须要从结构优化上下大力气。

首先要调整存量、培育增量。目前我国参与教师培养的院校涉及三大类院校,包括师范院校、综合院校和职业院校,其中本科及以上培养层次在校生规模为146万,而专科层次在校生为52万、中专层次在校生为123万,其中参与中专层次的院校数量达到2783所。根据《意见》要求,未来要逐步将幼儿园教师学历提升至专科,中小学教师学历提升到本科及研究生层次。针对这一需求侧提出的新要求,教师培养供给侧必须要盘活存量,通过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质量评估标准等杠杆进行撤、并、转,逐步减少低学历层次教师培养规模;同时要着眼2030年现代化教育强国建设目标,增加研究生层次培养规模,做精本科层次培养。

其次是优化专业布局。根据目前教师培养供需结构,一要从学段类型层面,扩大本专科层次幼教师资培养,适当控制中小学师资培养规模,增加特教和中职师资培养;二要从学科专业层面,适度增加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控制甚至减少中学主学科教师培养,增加音体美小学科教师培养;三要回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考改革的现实需求,尝试增设生涯发展指导、STEM课程、综合实践等新型师范专业。

(二) 创新供给制度,完善教师教育治理体系

调整供给结构只是教师培养供给侧改革中最外围的一环,能否做到最优化、可持续,必须要在供给制度建设上做功夫。

第一,要建设基于数据的供给调控制度。依托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系统的教师供需大数据采集、整理和分析,并结合未来人口变化和改革趋势,对教师供给规模和结构进行科学预测,从而对供给结构进行宏观调控。

第二,要建设多元主体、能进能出的供给参与制度。要在坚持师范院校主体地位不动摇的前提下,通过专项经费、专业认证、质量评估、学分互认等方式,鼓励高水平综合大学、优质中小学和地方教师进修机构共同参与到教师培养中,打破政府、高校、基层学校的体制机制壁垒,打造出多层次、多功能的教师培养“立交桥”。

第三,要释放教师教育治理权、完善治理环境。中央政府在做好教师教育标准和评估体系建设、经费杠杆和供给调控的前提下,应赋予高校、地方政府、第三方专业机构/组织、中小学更多教师教育治理权,在专业设置、规模设定、课程建设、师资聘用等方面释权,更多发挥就业市场的调节作用。与此同时,要考虑到教师培养供给侧改革是与各个领域改革相关联的,需要从教师教育治理的外围环境上做改善,及时对与教师培养供给侧改革相关的财政、税收、人保、编制等制度进行同步优化和统筹,形成制度合力和改革合力。

(三) 推进要素升级,释放教师教育全要素生产力

在目前教师培养供需存在结构性矛盾的背景下,教师培养供给侧改革最终还是要落到培养质量上,因为高质量教育需求需要高质量、“适销对路”的教师供给。只有在人力、知识、信息、技术、机制、模式等要素上实现升级,把教师培养质量提升上去了,才能真正实现供给侧改革的质变。

第一,要推进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教育质量高低取决于教师教育者这支队伍的水平。目前教师培养院校中教师教育者队伍大多存在着缺乏中小学教学经验、知识结构不接地气、不了解基础教育改革需求等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一支队伍——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更是存在着年龄断层、专业边缘化等突出问题。因此亟待通过专业培训、集体教研、中小学挂职、交流研修等方式推动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与此同时,要依托多主体参与教师培养的制度平台,吸纳优秀的一线中小学教师参与教师培养工作,而在职教师资培养中,更要吸纳优秀企业家、高科技和技能人才来兼职任教。

第二,要推动教师教育知识生产与革新。一方面要推动教育学科转型,兼顾理论知识思辨构建和实践知识归纳提炼,依托脑认知科学、行为科学、心理学、系统科学等多学科参与,逐步形成面向实践、服务临床、基于证据的教育知识库,让师范生在毕业时不仅懂理论、会研究,更能上好课、会育人;另一方面要加快教师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加强教师教育研究,对教师培养方案制订、课程设置与开发、教学设计与实施、实践课程开发、评估与管理等一系列本体论问题开展持续的实证研究和深入的理论探讨,建构起教师教育的教育学知识(Pedagogical knowledge of teacher education)。

第三,要提升教师教育信息化与技术水平。要借助信息网络、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技术,打通高校、中小学和其他教师培养机构的物理壁垒,实现优质教师教育资源共享和创新,发挥混合式学习优势,让教师培养泛在化。

第四,要开发教师教育新机制、新模式。要在师范生选拔、课程统整、模块化培养、订单式培养、双导师制、多元评估、渐进式实践、海外见习、驻校实习等多方面进行机制、模式的改革探索,着力吸引优秀学生接受高质量教师培养,并精准对接基础教育需要和未来教育改革要求。


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袁振国:双优先:教育现代化的中国模式——为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而作

特稿

特稿 | 史静寰,王文:以学为本,提高质量,内涵发展:中国大学生学情研究的学术涵义与政策价值

“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笔谈

朱旭东:加快教师教育学科建设,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深化改革

袁桂林: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制度保障和体制创新

赵明仁:新时代中国特色师范教育体系的内涵解读

饶从满:提高教师和教师教育地位,推动教师教育振兴发展

李广平:优化教师专业发展与培训体系建设,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队伍质量

荀渊:推进教师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杜屏:完善中小学教师工资制度和保障机制,推进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投稿请登录本刊网上投稿系统:www.xb.ecnu.edu.cn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微信矩阵

 

华东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华东师大学

自然科学版

华东师大学报

教育科学版

点击「阅读原文」访问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官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